合成导热油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合成导热油厂家
热门搜索:
产品介绍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介绍

机械-日本渐成“无纸化”国家 纸媒百年信任化为灰烬

发布时间:2021-10-25 22:53:39 阅读: 来源:合成导热油厂家
机械-日本渐成“无纸化”国家 纸媒百年信任化为灰烬

我终究未看到《朝日新闻》直面核电问题的报道,几10年来的信任在化为灰烬,1气之下我决定不再订阅。由于地震的缘由,我们的业务比去年减少了1些。由于地震的缘由,我们的发行量减少了很多。如果现在去日本访问纸质媒体的话,1定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。311大地震以后,报纸、杂志、漫画等日本纸质媒体正在急速走向衰落。日本报纸杂志的发行量是由1家非常严格的第3方调查机构---日本ABC协会调查公布的。在地震过去两个月后的5月,ABC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:(日本第1大报)《读卖新闻》发行量为993.1万份,该报在4月发行量首次跌破1000万,5月继续下滑,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.1万份。第2大报《朝日新闻》的情况1样惨淡,5月的发行量为771.4万份,再也找不回昔日800万份的光辉,和去年同期比,更是丢失了20万份的发行量。1家报社1年丢失20万发行量,最直接的结果是,光发行1项就减少了100亿日元的收入。发行量的减少更会带来广告价格下滑,导致实际的损失更多。日本ABC协会对此次下滑危机程度的整体估计是:日本今年的报纸发行量将减少78万份。日本已在渐渐成为1个无纸化国家坐在日本的电车上,会看到男女老少人手1部手机,眼睛紧盯着屏幕。手机越来越成为日本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1。在学校里当教师的小林先生,地震以后便退掉了订阅了几10年的《朝日新闻》违法建筑拆迁是否补偿。小林老师1直是《朝日新闻》的铁杆读者。他告知本刊记者,日本是个特别强调报纸发行的国家。有时《读卖新闻》或是其他报社会来推销他们的报纸,带着洗衣粉、啤酒券等礼物,价值比1个月的订阅费还要高出很多。但即便如此我也历来没有动过心,只读《朝日新闻》。但地震以后,小林老师的想法变了。那么多学生的生命遭到了威胁,震后两个月内他却没有从《朝日新闻》上读到关于核泄漏情况的确切消息。每天在学校里听到其他老师、学生谈到核事故的严重程度,他总觉得《朝日新闻》这家有着独立报道传统的报纸,应当会有客观报道的。但是我终究未看到《朝日新闻》直面核电问题的报道,几10年来的信任在化为灰烬,1气之下我决定不再订阅。本来地震、核危机应当是可以让报纸发行量大大增加的,但在对核事故的报道中,日本主要媒体恍如没有实行好自己的新闻职责,成了政府和东电的信息垃圾箱。政府、东电想往里扔什么,媒体就接受什么,只是包装1下,就送到读者手中,短时间这么做也许还能对付,但地震过去了半年还是如此,媒体就会完全失去读者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日本乃至已在渐渐成为1个无纸化的国家。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1项调查中,1位受访者这样说:我过去每天上下地铁需要买票,手里会拿着1张纸票。但现在我已改用地铁卡,不去买票了。我历来不读报纸,不吸纸烟。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能接触到纸。

连漫画也被搬到了手机上日本漫画业发达,全球闻名。过去农村拆迁种植地怎么办,所有书店1进门的地方,都会有《少年跳跃》、《青年杂志》、《少年周日》、《清晨》等超人气漫画。在上下班、上下学的车上不读书而看漫画,是初到日本的人会感到非常奇特的1种现象。现在,连漫画也被搬到了手机上,可以下载后拿到车上看。日本人虽然还是在看漫画,但已不是过去那种1车人闷头翻书的样子了,而是紧盯着手机,电车上除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以外,再也没有其他的声响。杂志的衰落1样非常惨烈。本来日本全部出版业的营业额就不高,与较好的企业1年的销售额比,只有其几分之1,如果与大汽车公司相比,更是只有10分之1。本来日本出版业每年的销售总额还保持在2万亿日元左右,但到了2011年上半年(1至6月),印刷出版物的总销售额掉到9242亿日元,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.8%,其中杂志的损失特别利害,半年内销售额减少了6.7%。日本1年杂志的总销量在20亿册左右,但今年上半年只有9亿8千册,过去那些每周发行上百万册的漫画杂志,如今都已很沉默。日本1样曾是个新闻类周刊特别有人气的国家。1988年创刊的《朝日时期》周刊是国际新闻类周刊中的佼佼者,创刊初期,其总编辑曾告知本刊记者,其发行量保持着1位数的成绩---他说确固然不是1万、10万,而是100万。但现在,却已退到了只有两位数的地步了。刚创办周刊的时候,国际新闻特别多,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,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等等,当光阴本人对国际问题也非常关心,发行比较容易。《朝日时期》的1位编辑对本刊记者说。但现在日本人最关心的问题,则已从国际转向了国内---地震、核事故、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等等,而且本该从报纸杂志上取得的新闻信息,正在渐渐被网络取代。从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看,网络上的免费新闻已让很多日本读者觉得足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了。1些受访者回答:过去坐车,免不了买本《朝日时期》、SPA杂志,现在从手机上也能看到主要内容,早就不买了。1些寻求深度分析讯息的中年日本人,则希望可以把杂志变成电子书,1方面可以弥补手机新闻的不足,另外1方面还可省去印刷运输等中间环节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,也难怪杂志要开始日落西山了。

昂贵纠结的电子报为了应对剧变,日本很多纸媒已在积极地向电子化转变,纷纭推出了电子报。考虑到不能和自己的报纸本身竞争,我们的电子报的价格设为与报纸同价。《日本经济新闻》负责电子报的1位编辑对《望东方周刊》说。但貌似方便的电子报,其实其实不方便。比如1个订阅账号只能从1部登录在册的手机或是电脑上下载,而且下载的报纸其实不能简单地传给他人看。过去1家人订1份报纸,全家人是可以传阅的,但到了电子时期,这类便利的传阅方式荡然无存。固然爸爸上班后,孩子可以从爸爸的电脑上继续看电子报,但毕竟不是很方便。而且电子报的价格也不菲。本来没有了印刷、送报的进程,电子报应当是可以做得非常便宜的,比如欧美的1些电子报月订阅价格不过10美元左右,但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的电子报月订阅却要50美元,令人咋舌。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的电子报分为免费和收费两个版本。收费的和主报报道内容完全1样,而且实时更新,很多主报上还没有报道的,事前会在电子版上出现。免费的电子报,内容则要少很多,大概1天能看到的消息只有50条左右,而且不是全部内容。先让读者看免费的电子版,看多了自然知道我们的内容好,会有很多人改成花钱订阅的。上述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的编辑对本刊记者说。目前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算是电子报做得比较成功的。到7月前后,付费会员有15万人,免费会员已突破100万,其本身报纸的发行量也有300万份,再努力1把的话,免费和收费会员数目的增加指日可待。但第2大报《朝日新闻》在电子化方面则其实不成功。该报电子版的1位编辑告知本刊记者,具有770万份发行量的《朝日新闻》,收费电子报只有约2.5万订户,和预期值相去甚远。朝日免费电子报的读者更多,广告也多,因此报社不舍得废除现有的免费版,把读者都迁到收费电子报去。1位熟习内幕的日本记者对《望东方周刊》说。结果免费的电子报继续存在,收费版却门可罗雀。第1大报《读卖新闻》的1位记者则在感慨,读卖还在接着扩充纸媒的发行量,认为今后能保持下去,我们的境遇可能在几年后变得更加艰巨,这位记者说。